社科动态

Science Events

社科动态

首 页 > 正文

【学者风采】资深教授陈伟:潜心简牍研究,守护“中国记忆”

2022-04-03 10:31

陈伟

1954年3月生,湖北黄梅人,简牍学家,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师从石泉先生在职学习,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历史学会会长、中文集刊《简帛》主编、英文期刊Bamboo and Silk二主编之一、简帛网主编。

长期专注简牍研究

切实推进文本复原和内涵解读

中国古代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前,简牍是主要的书写载体。就考古所见,简牍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以至魏晋时期,大致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启纸质的写本和刻本文献,在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脉络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出土文献中的重要门类、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珍品,为探索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具体景像,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原始资料。

与甲骨文、金文相比,简牍的材料容易获取,制作和书写也比较简便,并且可以编连成册,承载卷帙浩繁的文献。不过,用竹片、木板制成的简牍容易损坏,书写的字迹常有脱落,编连简册的绳索出土时万不存一。这使简牍的整理异常艰难,必须通过释字、断读、缀合、编连等多个环节的缜密考订和反复推敲,才能在文本复原和内涵解读上,逐渐贴近古人书写的真相。几十年来,陈伟教授甘于寂寞,花费大量精力,对简牍图版逐字逐句推敲,并特别留意残断简牍的拼合和竹简之间原本次序的重建,在包山楚简、郭店楚简、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岳麓秦简、张家山汉简等多批重要资料的识读和诠释方面,析疑解惑,攻坚克难,持续取得切实推进。1996年出版的《包山楚简初探》,是陈伟的第一部简牍学专著。李学勤先生撰写的序言指出:“《包山楚简初探》的特点是,在详细考释竹简文字的基础上,对简文所体现的楚国制度作系统地考察分析。在文字、制度两方面,都提出了新颖的见解。……包山楚简的研究,无疑由这部书的出版划了一个新阶段。”吕静、井之口哲也等人介绍说:“《包山楚简初探》一书问世后,立刻在日本引起了热烈的回响。日本学者认为陈氏的新释文达到了新的水平。”(《日本“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会”介绍》,《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3期)。陈伟对郭店楚简“杀”字和岳麓秦简“奔”“威”等字的考释;对包山楚简131-139号简的重组和将郭店楚简《语丛一》31、97号简连读;把张家山汉简《奏谳书》“苍梧县”解释为苍梧郡属县,进而根据攸县地望推断秦苍梧郡相当于汉长沙郡;证明秦汉简牍中的“居县”为当事人户籍所在之县,釐清了相关律令、文书的空间关系:这些成果得到学界普遍认同,成为简牍研究的经典案例。

在陈伟出版的著作中,有一本名为《燕说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他借用《韩非子》中的典故“郢书燕说”,在前言写道:“出土于楚地的简牍,正可谓广义上的‘郢书’。而我们这些读者,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容易像燕相国一样对古人手笔作出有违原意的解读。……历史学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但完全复原历史则是很难企及的目标。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这一点,从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争取尽可能正确地解读古代文献,探求历史原貌。”在简牍研究之路上,陈伟始终怀着这样一种戒惧之心,探索前行。

连续主持重大项目

推动多批简牍整理、再整理

2003年,教育部启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陈伟联手校内外十多位同行,争取到“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这一项目,对包山楚简、郭店楚简、九店楚简、曾侯乙墓竹简等十四种业已系统刊布的简册进行系统的再整理。课题组与文物部门合作,搜集到早期拍摄的各种照片,并利用早稻田大学提供的红外成像系统,重新拍摄九店简、望山简、曾侯乙简,取得比常规照片更为清晰的竹简影像。在此基础上,吸收海内外同行的已有成果,融入课题组的研读心得,形成有普遍改进的简册释文和注释。

2008年,楚简攻关项目以优秀等级结项,同年陈伟又获得第二个攻关项目“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对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周家台秦简、放马滩秦简等上世纪出土的7批秦简牍进行再整理。其时芝加哥大学捐赠的数字红外相机便携易用,课题组把收藏在武汉、北京、荆州、成都、兰州等地的7批简牍全部重新拍照,在释读方面有更多发现。项目在2016年再以优秀等级结项。

这两个项目,都形成系列的重要成果,得到海内外同行高度重视和广泛引述。《秦简牍合集》《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成为相关简牍目前最为可靠、便用的著录本,分别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并均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马克教授评论《秦简牍合集》说:“前所未有的高清晰度照片、在缀合编连调整及文字隶定上无可争辩的大步进展,具有非常高参考价值的注释……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体现了该领域的勃勃生机。”(T'oung Pao 102, 1-3, 2016)

2016年,陈伟作为首席专家,开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云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出土简牍整理与研究”。经过几年的艰辛工作,《睡虎地西汉简牍》8卷本即将陆续刊布。

主导创建简帛研究中心

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2005年组建,2006年列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学校、学院支持下,陈伟身体力行,带领中心同事,零基础创业,一步步做大做强。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四:①以简牍文字为主的战国秦汉文字研究;②以简牍资料为主的战国秦汉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③以简牍文献为主要着眼点的先秦、秦汉史研究;④简帛图像的数字化与简帛文献的数据库建设。中心富有凝聚力和创造力,坚持简牍文本整理与多学科综合研究相互促进、传统治学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有机融合、本土学问与国际学界深度合作,形成显著的学术特色,是公认的简牍整理与研究重镇、简帛学科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推动者和资料信息中心。

简帛研究中心现有专职教师7人。十多年来,致力于简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已圆满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中华字库”工程分包项目1项,以及多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推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秦简牍合集》《里耶秦简牍校释》《二年律令与奏谳书》《荆州胡家草场西汉简牍选粹》等多种简牍整理、研究方面的重大成果,获得多项重要奖励。中心主办学术集刊《简帛》(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从2014年开始连续被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21年获中国历史研究院首批学术性集刊资助。主办英文期刊Bamboo and Silk(Brill出版),先后被收入European Research Index for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ERIH PLUS,欧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索引)、Web of Science的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子集(ESCI,新兴资源引文索引资料库)、Scopus引文数据库。主办简帛网,注重原创,长期持续更新,发表学术论文及研读札记3千多篇,被同行广为征引。中心与芝加哥大学顾立雅中心等单位合作,连续举办“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成为各国同行交流互动的重要窗口。

中心创办以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毕业生。毕业的博士生有在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任教,有在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简牍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从事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硕士生有多人考入海内外著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攻读博士学位。中心还长年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和留学生,包括多位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哥伦比亚大学、受新汉学计划资助的中外合作培养博士生。为“冷门绝学”的传承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央宣传部等八部门共同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入选首批协同攻关创新平台。陈伟团队决心全力以赴,不负使命,把主持整理的睡虎地汉简、胡家草场汉简这两批新出土重要简牍的成果做成精品,为守护书写在竹片木板上的“中国记忆”做出新的贡献。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1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