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Science Events

社科动态

首 页 > 正文

【学术研讨】武大文科青年学者共探“共同体:真实与建构”

2022-06-06 10:18

新闻网讯(通讯员李晓暖)为进一步凝聚武汉大学文科青年力量,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与发展,5月29日上午,“共同体:真实与建构”深度工作坊举行。活动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文科青年教师学社共同主办,40余名文科学院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学子就“共同体”话题展开研讨。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刘伟主持工作坊并表示,“共同体”这一主题,在党和国家倡导的大语境之下,其重要性不断凸显;在历史文化基础之上,契合了中国的社会气质。他希望本次活动能增进文科青年学者间的了解,给参会的青年学子带去更多学术思路和启发。

历史学院胡鸿对从古至今对族群观的概念进行梳理,提出“共同血统”“共同文化”“共同政治”三种共同体的生成链条和作用机理。

哲学学院杨云飞以“公共理性与共同体”为题,分析了希腊城邦的共同价值基础和罗尔斯政治理性的作用,并提出当代中国共同体的建设应将文化作为核心因素。

文学院李松以“文化认同与华语电影共同体”为题,总结了海内外学者关于“华语电影”的论争焦点,提出“华语电影”研究应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寻找对话与共识,从文化主体间性考察华语电影的跨国、跨文化、跨语言的流动性。

社会学院张杨波介绍了“共同体”概念在社会学研究中的流变,提出从历史视角、内部思想史与外部社会史的概念演变、共同体概念创造性转化来构建中国社会学概念。

新闻与传播学院吴世文以“信息传播与共同体”为题,提出“人们需要怎样的真实”这一问题,并指出当代认同传播可能会遇到匀质的、碎片化的、填充性时间的影响。

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陈波阐释了空间生产理论精髓及其应用,论述了从文化空间走向文化共同体的内在逻辑,提出虚拟文化空间生产研究、从空间到场景研究等方向。

马克思主义学院周绍东以“共同体的经济基础”为题,从政治经济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指代对象和现实形态两种争论点出发,以“劳动力所有权”视角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路径探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曹龙虎详述了共同体概念史的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从民国时期开始,到1930年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日本的中国研究,再到20世纪80年代后的流行。二是作为政治修辞的共同体内涵,“共同体”或许是可以利用的话语资源。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吕普生提出共同体边界的基本原理涉及的关键问题,认为族群共同体的边界问题跟其它共同体存在共性但也有差异。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冯川梳理了村落共同体作为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演变,总结了日本学者关于村落共同体正反面争论,以及试图超越“村落共同体”概念而进行的论道。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增文表示,在提升社会对资源的分配意义上,社会保障和共同富裕有着类似的使命。应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进一步搭建共同体,坚持立契约、守契约的精神,通过权责来编织社会。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容志以“应急状态与共同体重塑”为题,分析了数字社会人们生存空间和生活空间分离的状态;讨论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消失的“附近”以生存共同体的形式得以再现和重塑的内在机理和逻辑。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邢瑞磊以“作为愿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提出国际关系中的关键是解决信任缺失问题,并对信任的形成、概念和要素构成进行分析。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天阳以“安全共同体”为题,强调共同体还是一种愿景,不能因果倒置,并且无法通过简单消除单一的特定意识形态来实现安全。

中国传统研究文化中心余来明进在总结中表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引入更多共通性话题,让武大文科青年学者进行对话,形成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特色和领域。

会上,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杨敏介绍了《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理念和特色专题栏目。她指出,学术期刊在学术共同体构建中发挥着平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武汉大学文科学报将加大对校内中青年学者的支持力度,促进优秀中青年学术人才的成长。

(编辑:付晓歌)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1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