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Science Events

社科动态

首 页 > 正文

复兴大武汉 做足“大”文章

2012-09-11 14:39

发表在《武汉宣传》2012年第2期,“专题:复兴大武汉”首篇文章

复兴大武汉 做足“大”文章

周长城 张锋

刚刚结束的武汉市第十二届党代会提出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彰显了武汉“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展示了武汉厚积薄发、奋起直追的雄心壮志。新的目标,催人振奋;新的起点,任重道远。笔者认为,要复兴大武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体现武汉之“大”。

明确城市定位,彰显“大气魄”。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武汉期间,明确要求“湖北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湖北省委省政府指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从面上讲是全省,从点上讲是武汉,要求武汉成为“龙头武汉”、“支点武汉”。武汉市的城市定位要有大气魄,武汉要建设成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具体来说,武汉的发展首先要带动“1+8城市圈”及整个湖北省的发展,其次要更加突显在中部地区的核心地位,进而发展成为辐射全国的中心城市,并最终建成国际化大都市。为此,武汉需要确定宏大的发展目标:形成“大交通”格局,巩固九省通衢、五路聚焦的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形成“大产业”格局,调整振兴传统制造工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形成“大市场”格局,促进商品、技术、资本、产权、人力等各种资源在武汉的集聚和辐射;形成“大文化”格局,继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突显“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增进城市的文化吸引力。

加强科学规划,体现“大智慧”。复兴大武汉是一项伟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规模如此庞大的发展项目,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势必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社会风险。复兴大武汉,需要在道路交通、城市用地、产业结构、公共设施、人口分布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复兴大武汉的规划布局,需要一种“大智慧”:既要体现出充分的前瞻性,避免今后可能出现的大规模重复建设,又要考虑到目前武汉市实际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按照主观意愿作出不切实际的规划;既要体现出整个武汉市的发展目标和宏观利益,又要兼顾与协调不同区域、群体、组织和个人的利益诉求,尽力保障政府、城市、市民等各方的合法权益都能实现最大化;既要对武汉城市发展的硬件作出规划,也要对城市的内在气质作出规划,既要追求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培育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既要遵循科学原则,反复论证,由专业人士来主导制定规划,又要遵循民主原则,通过听证会、民意测验等形式,充分采纳民意。

坚持工业强市,发展“大产业”。复兴大武汉,首先要有“大产业”的支撑。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武汉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改变工业与商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促进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武汉有厚实的重工业基础,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促进汽车、装备制造等传统工业调整、升级、复兴。在大力振兴传统工业的同时,也要着力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同时还要大力发展证劵、银行、会展、物流等现代金融业、服务业,引导、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设成为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在发展“大产业”的过程中,要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若干核心产业集群,突显特色,提升品牌;要促进资本、人力、技术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引进国际知名企业的同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企业;要围绕核心企业,做强产业链,做深价值链,提高本地协作配套能力,改善产业配套环境。总之,武汉“大产业”的发展,既要有量的规模,也要有质的特色和优势。

擦亮文化名片,塑造“大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决定城市的品味,文化支撑城市的发展,复兴大武汉也必须擦亮文化名片,塑造“大文化”。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很深,其中首义文化、黄鹤楼等历史文化遗产更是驰名中外,同时,武汉地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非常集中,也具有现实中的文化优势。擦亮武汉市的文化名片,塑造与“大复兴”相适应的“大文化”,需要作出多个方面的努力:要充分发掘、传承、利用优秀文化遗产,以传承促创新,以开发促保护, 提升首义文化等文化遗产的知名度;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升市民素质,逐步消除外界对武汉人的负面印象,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要以高校、博物馆、艺术馆等专门文化机构和文化传播类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动漫、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场馆建设,尤其是远城区农村的文化场地建设,构建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继续组织开展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走进大学、图书馆、艺术馆、剧场,接受文化熏陶,提升市民及城市的文化品位。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大社会”。复兴大武汉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势必对部分群体和个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利益冲击,并可能引发某些社会矛盾,这使社会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充满活力而又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无疑是重中之重。我们所要构建的“大社会”,是国家、市场之外的第三方,社会要作为一个重要主体在特定领域中主动发挥独立作用。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大社会”,需要在不同层次上形成一股合力:要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实现社会管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要提高社会管理尤其是城市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坚持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武汉,提高政府公信力;要引导社会自治,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小区业委会、村委会,充分发挥其社会自治功能,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并转移部分政府职能;要调整维稳思路,变“堵”为“疏”,保障人民各种合法权益和基本生活条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将各类矛盾化解在基层。

坚持民生优先,营造“大幸福”。民生幸福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复兴大武汉的最终归宿,在于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在复兴大武汉的过程中,要始终将民生问题放在优先位置,让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武汉发展和复兴的物质文化成果;否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就会失去根本动力,背离根本目标,并极有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等各种社会风险。坚持民生优先,营造“大幸福”需要多管齐下:要强化制度安排,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城乡发展,尤其是要重视武汉远城区的发展,促进相关产业由中心城区向周边远城区的转移;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要着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建设和筹措更多的保障性住房,实现“人皆有其屋”,并保证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不小于16平方米;推进教育、医疗、民政、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高龄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保障和照顾力度;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以公平公正促进幸福,增加市民对武汉的热爱和归属感,以归属感营造幸福感。

总而言之,复兴大武汉就是要使武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在经济总量要进入万亿元的第一方阵,全国五大中心城市2010年GDP总量分别是上海16872.42亿元,北京13777.9亿元,广州10604.48亿元,天津9224.46亿元,重庆7894.24亿元。五城市2010年人均GDP分别为:广州83494.6元,上海73297.3元,天津70402.4元,北京70251.1元,重庆27366.7元。我们武汉还需要全力以赴,奋起直追。在国家中心城市考察的七大指标,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复兴大武汉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坚信,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武汉人民一定能够鼓足干劲、克服困难,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大武汉,找回曾经迷失的城市自信,重拾昔日大武汉的荣光。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1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