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vents
2022-04-07 19:50
3月29日下午,2022年度第1期珞珈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对话与互鉴:多学科视角下的文化交流传播”在历史学院101会议室举行。论坛的主旨意在探讨和反思历史和当下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传播的方式、路径、机制与未来可能。
论坛由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世界史视野下东西方的政治变迁与文化转型”“近现代东亚的作家流徙、文学越境与文化触变研究”“大数据与计算社会科学”“中英人文交流研究”“‘一带一路’能源转型战略研究”5支人文社科青年学术团队及《法国研究》杂志社、武汉大学文青学社共同承办。来自历史学院、文学院、社会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问题研究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哲学学院等院系的特邀专家和青年学者、师生代表40余人参加。
历史学院刘安志院长在开幕词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入研究和探讨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传播、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的路径和机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人文与社科领域之间,还可以与理工科的青年学者更多地开展此类对话和交流。
论坛分为主旨发言和圆桌讨论两个环节。主旨发言环节由历史学院熊芳芳教授主持,分为两个半场,由来自人文社科不同学科领域的6位青年学者分别作主题发言,并请专家进行评议和总结。
《法国研究》杂志副主编、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冯存万老师的发言题目为“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探讨了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国在对外交流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尽管现代国际关系中政治竞争的程度远远大于文化交流,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义务和责任为世界提供一种区别于欧美的中国的价值观和外交文化。冯老师以对外援助为例,指出如何凝练和传递中国对外援助的文化理念,是南南合作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外援助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和物质层面,如中国长期坚持的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等基本原则和做法,是否有效构建和传达出了一种“中国式”的援助文化,并促进了相互之间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包容?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来自“世界史视野下东西方的政治变迁与文化转型”团队的牟伦海老师以“文化视域下的战后日美同盟关系认知”为题,从国际文化理论经历的四个阶段的流变出发,介绍了文化史视域下日美关系的国际研究前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文明冲突与软实力等文化理论给国际关系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具体到对战后日美同盟的文化认知,牟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指出,战后日美同盟的合作与冲突间歇性交替的根源在于日美相互文化认知及互信的不充分性,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日美同盟。未来的日美关系取决于日美自身是否能够实现对自我文化的超越。在文化特质上处于两个极端的日美同盟的历史经验对于同盟构建及国际秩序的重构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近现代东亚的作家流徙、文学越境与文化触变研究”团队裴亮老师发言的题目是“中日文学译介的时代镜像与文化政治”。鉴于目前对中日现代文学交互的研究多注重“日本输入”,对“中国输出”关注不够,裴亮老师从“同步”译介的“时代连锁”与“文化政治”的视角出发,探讨1949年之前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对中国文学的译介与接受过程。他以研究会核心成员竹内好等人对茅盾作品从战前批判到战后推崇的态度变化为例,集中研讨了战争经历如何影响了研究会所从事的文学译介工作,以及日本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译介行为在本土语境中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等重要问题。研究会同人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译介,为中日两国文学与学术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来去往还的共时性桥梁,有助于中日两国知识界获得一种同时代思想连接,也揭示了翻译与政治之间联结的复杂性。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巍教授对上半场三位老师的发言进行点评。李老师认为,三位老师的发言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尤其对文化交流传播这一主题来说,它固然是不同学科可以共同讨论的话题或对象之一;但重要的是,我们称为“文科”的现代中国学术,尤其是作为基础文史哲,本身就是在文化交流传播的大背景中确立的。因此对这一主题的讨论,其意义也不仅限于文化领域,更指向在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不同学科本身的反思。而这,就会在学理层面召唤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也正是诸位老师的发言所呈现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来自“‘一带一路’能源转型战略研究”团队的谭秀杰老师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碳市场构建理念与制度文化互鉴”为题,探讨了为构建有效的碳交易市场体系,各个国家之间在制度文化上相互借鉴的契机、过程和机制。谭老师指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各国需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政策组合中,碳市场已逐渐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工具。随着碳市场不断改革和完善,碳市场核心制度要素逐渐趋同,且运行日渐成熟。达成这一制度文化互鉴的机制与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政府间的合作,以及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组织的积极推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数据与计算社会科学”团队的龚为纲老师发言的题目是“大数据视野下的中西文化交流与互动”。龚老师基于谷歌图书中1500年以来的数据,通过提取与中国有关的基本语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主题等,勾勒出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华文明认知结构的变化和特征。大数据的统计表明,西方世界关于中华文明的认知,有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内核的渐进过程;同时,随着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认知视角和立场也发生了三次明显的翻转。总的来说,西方世界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与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征服中国的历史进程高度相关。回顾西方世界关于中华文明认知结构的历史变迁及其逻辑,对如何看待中华文明的崛起以及正确处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来自“中英人文交流研究”团队的秦丹老师以“翻译与中英文化交流”为题,探讨了翻译对于跨文化交流模式建构的价值与意义。秦老师指出,翻译观念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变迁过程,从早期的典籍翻译时期到文学翻译时期,再到实用翻译时期,每种翻译观念都有着不同的翻译标准,并体现出文化交流的不同特性。秦老师以英国文学译介中体现的“普遍性”、“不平等性”和“启蒙性”为例,指出翻译不是两种语言间单纯的词汇与语法转换,而是尝试使不同语言世界里特有的文化事物、价值体系及思考方式为另一文化世界所理解。翻译的可能以及准确程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关涉到跨文化沟通中文化观念的理解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余来明教授对下半场三位老师的发言进行点评。余老师表示,文化交流本质上是基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认识和建构问题。几位老师的发言从不同层面探讨了知识、观念、话语、制度进入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及其如何被建构和认识。其中涉及两个层面:一是现代性问题,即现代欧洲文明向外传播和扩张的过程中,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如何与外来文化相对接,并形成本土对这些制度、思想和观念的理解。二是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如何被其他国家认识和理解。外来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同样也基于自身的文化语境。要理解他者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就要是观察在他者的文化语境里中国是如何被塑造和想象的。探讨文化的交流传播,这两个层面都是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圆桌讨论环节由文学院的裴亮老师主持。现场的老师和学生就信息传播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的译介活动、马可波罗游记不同语言版本的传播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单波教授为本次论坛作学术总结。单老师指出,人文社科领域的很多研究主题本身就需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对任何一个真正具有求索精神的研究者而言,追求知识的广度、思考和求解论题的多种可能性,都会自觉地跨出单一学科的局限,突破既有的学科边界。各位老师的研究和发言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单老师结合自己的领域指出,比如传播学本身就是对跨文化交流的研究,探求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何以成为可能。跨文化交流体现的是知识的融合性,不仅需要理工科提供的技术基础,同时更要关注这一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和社会科学属性。在这一点上,人类史和全球史的书写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值得关注。此外,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互鉴问题,实际上追问的是和平在何种意义上能够得以确立。这一点上,倡导平等交流、互惠互利,用中国自己的话语取代西方的话语至关重要。单老师最后强调,今天的学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科之间更为深层的交流和融合,而上述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或某个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难题,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陶军副院长在闭幕词中回顾了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的历史和初衷。人文社科研究院自2006年创办跨学科论坛以来,便致力于鼓励各个学院、机构和青年学术团队一起探讨具有共性的学术话题,鼓励青年老师们在研究中积极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和壁垒。跨学科论坛一方面要体现武大学术的历史传承,另一方面也要展现出珞珈文科青年教师的新风貌。作为2022年的第1期活动,本次论坛从主题的选择,到主旨发言,再到评议和最后的学术总结,都很好地体现了跨学科论坛的宗旨。
撰稿:熊芳芳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Copyright @ 2021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