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Science Events

社科动态

首 页 > 正文

【长江论坛】吉林大学张贤明教授应邀做客长江论坛

2025-03-18 16:08

2025年3月16日上午,吉林大学张贤明教授应邀做客武汉大学长江论坛,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08报告厅为大家带来题为“政治生活的责任逻辑与责任政治的理论建构”的学术讲座。此次长江论坛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伟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前,院长刘伟教授向张贤明教授以及参加本次论坛的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刘伟教授介绍道,张教授是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发表了一系列广有影响的著作和论文。张贤明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与政府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尤其是长期深耕于责任政治这个主题的研究,并在该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今天的讲座必定能使在场师生体悟到政治学理论的魅力。

讲座中,张教授首先介绍了责任在政治学中的特殊地位,指出责任政治研究的核心任务是探寻政治生活的责任逻辑,分析责任如何组织政治生活,政治生活如何依靠责任运作。然后,张教授围绕着责任政治的基本内涵、政治思想史中的责任政治观念、政治制度演变中责任与制度的融合发展以及责任政治的建构逻辑与路径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张教授借用民主政治这一术语来阐释责任政治的内涵:责任政治是公共生活中多元主体以责任为准则的制度化互动模式。责任政治是以责任为“中轴”的政治形态,强调政治中的责任关系与责任形式,并以此建构出特定的权力结构、制度设计与行动方式。

然后,张教授回顾了政治思想史中的责任政治观念。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责任政治观念分为三种维度:伦理维度以伦理责任作为组织公共生活的基本规范;契约观念中的责任政治,系统地提出了民主责任理论下的责任政府理论;共同体价值中的责任政治,强调在“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现代社会,通过道德责任重塑公共空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政治观念主要体现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与“礼”。“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是中国传统责任政治观的高度凝练。

张教授认为,政治制度演变中责任与制度的融合发展体现为两者相互交织的动态过程。从制度生发到完善,责任始终是其核心逻辑。制度建构的核心就在于保障责任的实现。制度完善的终极指向是构建“负责任的政治”,其哲学根基在于“共在先于存在”的共同体理念。现代社会面临“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困境,制度需通过编织责任网络激发主体自觉,将道德责任重新嵌入公共生活。

随后,张教授指出责任政治的建构逻辑涵盖观念、结构与行动三重维度。在观念层面,责任政治强调道德责任的内化与社会价值导引。结构层面构建定责、履责、究责的完整链条。行动层面则聚焦责任的意向性与反思性,强调主体在结构与观念交互中的能动作用。三者构成有机整体:观念为结构生长提供价值土壤,结构通过规则网络引导行动;行动既受观念驱动又反哺观念调适,同时突破结构限制再生产新秩序。

最后,张教授总结道,责任政治理论通过多维研究揭示责任在人类社会演进中的核心作用,未来需立足中国实践探索其在政党建设、国家治理及全球治理中的逻辑延展,推动责任政治理论的完善与实践创新。

张教授分享结束后,吕普生、陈刚、朱海英等老师及与会硕博同学纷纷就所听内容交流了个人体会,并提出各自的学术疑问。张教授针对不同维度的问题逐一回应,理论与实践交织的学术对话为责任政治研究开拓了多维视野。

论坛的尾声,刘伟教授对张教授的精彩分享作了全面总结,并对张教授拨冗莅临学院、倾心相授学术心得表达诚挚的谢意。他指出,张教授今天的讲座侧重于责任政治理论的逻辑建构,而这个主题与政治实践和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也是可以经验化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今后可以围绕政治责任的相关议题,就中国治理场景中政治责任的实现方式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提炼。张教授的此次专题讲座圆满落下帷幕,它不仅为与会者奉上了一场思想的盛宴,更为未来的学术探索之路点亮了明灯。

(供稿 | 朱自成 李怡昕)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1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