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Science Events

社科动态

首 页 > 正文

【学术会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术研讨会暨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在武汉大学顺利召开

2025-03-27 22:45

3月15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术研讨会暨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主办,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公平正义研究》杂志、《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93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一主题,22位与会专家分为四场进行主旨发言。


开幕致辞

会议于15日上午开幕,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主持开幕式。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伟、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冯颜利分别致开幕辞。

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伟致辞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主持开幕式

陆伟副校长代表武汉大学向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他介绍了武汉大学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突出成绩,表达了学校对于政治哲学的高度重视。在开幕致辞中,陆伟副校长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十分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不断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事业的进程。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冯颜利致辞

冯颜利会长代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向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表示感谢。他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举办本次研讨会的初衷就是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公平正义研究作出贡献。冯颜利会长表示,希望国内学者的公平正义研究走向世界,对全世界的公平正义话语产生影响。

随后,会议进入主旨发言阶段。


主旨发言第一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段忠桥主持第一场主旨发言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熊亮华作主旨发言

熊亮华研究员的发言主题为“从三个维度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他指出,从发展特征看,过去高速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必然随之改变。从发展思想看,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随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发展阶段看,中国转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完成新的发展目标任务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特征、发展思想、发展阶段这三个维度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刘志明作主旨发言

刘志明研究员的发言主题为“更加注重改革的实效”。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二者共同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这是不断推进改革的理论依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期,是落实决定、部署改革任务的攻坚期。改革的目标任务是具体的、历史的,面对公平正义方面的焦点问题,改革需要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需求,更好地照顾群众需要。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江畅教授作主旨发言

江畅教授着重分析了社会公正与政治公正的关系问题。江畅教授认为,社会公正是一个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要建立公正的社会,就必须追求政治公正。政治公正要着眼于全体人民的普遍幸福,对人们的自由做出适当的限定,对人们由享有平等权利所引起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有适当的调整,并以一定的制约机制才能使这种限制和调整得以有效执行。社会公正和政治公正以政治活动公正为前提,政治活动公正是政治公正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公正的标准。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王凤才教授作主旨发言

王凤才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规范的社会正义论到作为社会分析的正义论——霍耐特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批判性重构”。他指出,霍耐特的正义构想是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诠释与重构中展开的。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系统的诠释与重构,霍耐特在阐发了自己的正义构想的同时,一是恢复了黑格尔法哲学在当代实践哲学中的位置;二是用黑格尔的“伦理”改造康德的“道德”,实现了道德主义与伦理主义的融合;三是推动了批判理论“政治伦理转向”的最终完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作主旨发言

臧峰宇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对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思考。首先,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生产力的发展是更合理分配公共利益的前提,高质量发展对理解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前提性思考。其次,从理解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角度出发,应建构一种以平等主义优先的正义论,为达成共识的社会主义正义原则提供确定性基础。最后,从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精神高度出发,要重新审视正义观念的现实功能,对符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正义进行道德论证。


主旨发言第二场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王志强主持第二场主旨发言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作主旨发言

冯颜利教授重点探讨了教育领域的公平正义问题。他认为,教育过程中的过度竞争不仅会带来公平正义问题,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现象应引起进一步的重视。他提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推进公平正义做了一系列部署,后续有很多具体制度需要根据全会精神落实。要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要追求谁的公平正义,以及为了什么而公平正义,都是需要研究的内容。最后,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公平正义问题,不必局限于哲学、法学等领域。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建华教授作主旨发言

李建华教授阐释了对效率与公平问题的理解。他认为,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公平,然后从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效率,以实现公平和效率在认知层面的互通。虽然效率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但只有从伦理学的意义上去理解效率,才能真正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经济学的立场,仅停留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上理解公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实际上可以真正地破解公平和效率难题。要持续推动教育、医疗、住房问题上的不断改善,促进社会福利的均等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王雨辰教授作主旨发言

王雨辰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论生态文明理论的正义维度”。他先回顾了生态中心主义思潮对生态正义的追求,指出其共同点是反对人际伦理学和人类中心价值观,要求尊重自然的权利和自然的价值。之后,他回顾了人类中心论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环境正义与社会正义的追求,指出其关注的是不同人群之间的生态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王雨辰教授认为,生态文明理论正义维度的争论,既反映了不同理论谱系的价值立场,也反映了生态文明理论的特殊维度与普遍维度、地区维度与全球维度的矛盾冲突。这种争论对于我们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坚持的“环境正义”原则的特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作主旨发言

张文喜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怎样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作为自主知识体系”。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自主知识建构建构过程正在持续加速,知识的专门化和规范化趋势在增长。我们不能再局限于现成问题来思考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的专门化知识体系至今尚未成型。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知识体系建构时,需要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福祉,不仅局限于某个现成的主题或者某个知识的片段。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进平教授作主旨发言

林进平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内涵,指出其是超越资本主义、以多数人的正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既注重公平分配,又防范公共权力的滥用。其中国特色还体现在,追求实现情理交融的正义。正义在于合情合理,兼顾理性与情感。中华文化有家国同构、忠孝伦理等情感传统‌,这种情感纽带维系了共同体认同,可以配合制度理性确保治理效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理性化转型对传统情感的挤压问题,应避免重蹈西方理性冷漠的覆辙,同时推动个人情感向公共领域的升华,使理性与情感相得益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平正义观。


主旨发言第三场

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副主编涂文迁主持第三场主旨发言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新生教授作主旨发言

王新生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如何看待正义原则”。他认为,正义的核心就是得其所应得。应得正义原则可以追溯到整个哲学史中理解,也应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框架下理解。其次,应得正义标准具有历史规定性,追求应得正义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考虑生产方式变革对应得原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当下平台经济和数字劳动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代际间的正义问题,才能应对AI时代对应得正义原则的挑战。王新生教授特别强调,建立合理、有效、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维护社会公正至关重要。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教授作主旨发言

李佃来教授首先回顾了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过程,他认为,相关领域研究的现实感越来越突出。之后,他回应了王新生教授的观点,认为应得正义原则的确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相匹配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最后,他指出了自己和王新生教授可能存在的分歧,即只强调应得正义原则,即便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也不一定能够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定位。李佃来教授强调,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是马克思根深蒂固的价值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既要讲底线式的应得正义原则,也要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念所追求的共同富裕。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俊华教授作主旨发言

杜俊华教授的发言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间是双向互动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源泉,中国式现代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标明价值指向。中国式现代化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兼具文明传承性与时代创新性的发展范式下,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路径,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选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祁敬宇教授作主旨发言

祁敬宇教授的发言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之思考——基于公平与效率的理论与历史分析视角”。他提出,中国古代文献当中的经济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基于全体民众福祉的,即“经世济民”。与此相反,西方金融学助长了贫富悬殊,与人类共同富裕背道而驰。发展社会主义金融,要把经济活动作为一种人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环节来理解。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寻求效率和公平的最佳平衡点。在不同时期,政府对公平与效率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其评判标准应当是国家、民族和社会之全局、长远利益。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王文东教授作主旨发言

王文东教授的发言主题是“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正义向度”。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把正义置于具体的历史关系之中,从具体的历史的相统一、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相统一、生产与分配相统一三个维度出发,批判地认识正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蕴含着正义的基本目标,通过制度伦理的形式体现道德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建设需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包括改良经济制度、创新政治制度、建立能最大限度地统筹协调公平和效率关系的良性制度并与综合治理相结合,逐步从制度上、政策上、机制上根除剥削残余和等级观念及其相关意识的影响,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创造有利的条件和保障。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李广义教授作主旨发言

李广义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全球环境正义及其中国视野”。他认为,环境正义不仅仅是一种伦理责任,更是一种社会矫正制度,其内涵已经超越纯粹的道德范畴,需要经济与政治的分配手段来调节。“共同但有区别”应成为中国应对全球环境正义问题的态度与原则,既为全球环境治理做出一定的牺牲与贡献,又要结合中国国情,建构适合自己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借鉴全球环境正义的重要理念,中国必须在代内与代际两个方面做文章,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有机地结合,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主旨发言第四场

第四场主旨发言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周可教授主持。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江进教授作主旨发言

陈江进教授的发言主题是“马克思为什么不会接受运气平等主义——科恩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批判”。对于这一判断,他给出了三个理由:第一,运气平等主义是一种规范性理论,马克思不需要规范性。第二,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构想并不是运气平等主义式的,他并没有致力于消除天赋不平等。马克思承认劳动者不平等的个人天赋,不承认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第三,科恩从来不相信运气平等主义是可以实现的,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科学而非空想,不仅是可欲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华教授作主旨发言

郭华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共享发展中的三维正义:分配、机会、与能力”。她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共享发展强调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彰显了分配正义、机会正义与能力正义的三维价值。共享发展中,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社会保障健全等,体现了分配正义;个人发展机会均等、公平享有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等机会,显现了机会正义;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扶助弱势群体等,实现了能力正义。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建教授作主旨发言

胡建教授的发言主题是“社会公平正义视域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他指出,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正义密切相关,共同富裕彰显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属性,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共同富裕的核心价值诉求。在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理念指引下,新时代共同富裕体现出实现主体的全民公正、实现内容的实质公正和实现方式的程序公正等新的内涵拓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社会公平正义为诉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面临着发展质量、利益格局、体制机制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困境与挑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旺舟教授作主旨发言

冯旺舟教授的发言主题是“教育公平及其反思——兼评安德烈·高兹的教育公平理论”。他先回顾了法国左翼思想家安德烈·高兹对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批判。高兹揭示了资本主义教育体制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分工再生产的基础。这种体制造成人性的压抑和人的分化,使人固定在生产链条当中,束缚了人的全面发展。高兹的批判对我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之后,冯旺舟教授结合自己的新疆工作经历分享了中国教育公平的南疆实践。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晶副教授作主旨发言

王晶副教授的发言主题是“马克思总体正义观的三大旨趣”。她指出,马克思将正义规范从交换领域和分配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从法权领域转移到制度领域,从抽象的理想领域转移到历史的现实领域。通过这三个转移过程,马克思表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旨归:即以生产问题为基础的经济正义、以制度问题为基础的政治正义,以及以人的尊严问题为基础的社会正义。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清晰地阐发了从对物的关怀到对人的关怀,以及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的理论诉求。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婉芝副教授作主旨发言

李婉芝副教授的发言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公民政治德性提升”。她提出,提升公民政治德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仅是其重要保障和精神动力,更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公民政治德性提升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也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有效提升公民政治德性,应增强公民主体意识、培育奉献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公共实践能力和遵守规则能力。


闭幕总结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冯颜利作会议总结

四场主旨发言结束后,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冯颜利 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他对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和各位与会专家表示衷心感谢,期待大家积极参加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为推进国家公平正义事业做出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段忠桥回顾了政治哲学中的“伍德命题”及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公平正义问题,提出探讨理论问题可以推进社会主义实践,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

会议最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代表承办方对学会和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期待更多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参与到公平正义问题的研究之中。

至此,“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术研讨会暨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圆满落幕。


通讯员:李璋 徐娱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1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