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Science Events

社科动态

首 页 > 正文

【学术交流】何成洲教授为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师生讲解跨媒介与艺术理论的重构问题

2025-05-29 15:26

(通讯员:皇甫尚华)2025年5月28日上午9:30-11:30,长江论坛第220讲《跨媒介与艺术理论的重构》在武汉大学艺术学院人文馆北厅举行。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院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何成洲教授担任主讲。何成洲教授曾任国际易卜生委员会主席,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经典阐释与比较文学”分会会长、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当代欧美戏剧理论前沿问题研究”首席专家,是国际知名的易卜生研究专家、戏剧理论家和艺术理论家。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汪余礼教授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孟君、党委副书记唐羽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何成洲教授抛出一个问题“何谓跨媒介艺术”,然后列举了古今艺术中若干典型的跨媒介现象,接着提出他的理论概括:艺术作品的跨媒介,可分为两个层次、四种形式;“两个层次”指作品内的跨媒介性(intracompositional intermediality)和作品外的跨媒介性(extracompositional intermediality),“四种形式”指作品内的跨媒介混合、作品内的跨媒介指涉、作品之间的跨媒介转换和超媒介性,其中超媒介性指不同媒介都具有的一些特性,比如叙事性、节奏性、表演性。

接着,何成洲教授围绕“作品内不同媒介的混合”、“跨媒介的指涉”、“跨媒介的改编”、“跨媒介的表演性”四大专题展开报告,与在场师生进行深度学术交流。专题一聚焦于作品内部不同媒介的混合实践,何教授以昆曲《藏·奔》(2006)中戏曲与书法的创新融合为例,引发师生对表演者主体性、演出当下性及跨媒介呈现方式的探讨;专题二深入剖析跨媒介的指涉,以对《霸王别姬》影片中的京剧演出为例,具体探讨京剧表演的美学转化、角色性别建构与政治隐喻的交互关系等深层议题;在专题三中,何成洲教授系统梳理经典改编脉络,以《图兰朵》在中国的改编创作实践为主要分析对象,开启改编动因、国际传播路径及文化身份表征的学理反思;专题四立足表演性理论前沿,在贯通西方理论谱系与中国思想智慧的基础上,强调跨媒介表演性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

随后,何成洲教授基于以上四种专题研究得出他关于当代跨媒介艺术的本质性认识:“A.跨媒介的艺术作为一个事件由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接受者等不同要素的组合而成。B.跨媒介艺术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产生影响,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文化干预’。C.随着新技术、新媒体、新观念的不断涌现,跨媒介的艺术理论研究必将引发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在讲座接近尾声的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围绕相关问题踊跃提问,何成洲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一一回应,强调未来艺术研究应进一步拓展媒介间的协同路径,并鼓励青年学者在跨学科、跨媒介、跨文化中开辟新的学术生长点。

最后,汪余礼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分享了他聆听何教授这场讲座的心得体会。汪老师指出,何教授这场讲座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突出的前沿性与严谨的学术性相结合,二是扎实的理论建构与具体的案例分析相结合,三是开阔的学术视野与丰富的学科维度相结合,四是层层深入的讲述与精彩的跨媒介呈现相结合。汪老师认为,何教授这种将宏阔视野、精微考辨与多元方法融会贯通的治学路径,为学科前沿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其研究不仅提供了诸多新知识、新见解,更在熔铸独立求真的学术品格、增强跨媒介学术素养、锤炼批判性思维方式以及不断拓展学术新思路等方面,给予我们多重启示。讲座最后在热烈的学术交流中画上圆满的句号。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1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