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Science Events

社科动态

首 页 > 正文

【长江论坛】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吴根友教授做客“长江论坛”第219讲

2025-06-03 12:01

5月29日下午,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吴根友教授应邀做客“长江论坛”第二百一十九讲,在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28会议室做了题为“世界历史与汉语哲学及其历史使命”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哲学学院李巍教授主持,黄燕强副教授、马晓见老师和众多学生参加。

WechatIMG1275

讲座伊始,吴根友教授简要介绍了本场讲座选题的背景和主旨。他指出,人类早已处在“世界历史”之中,汉语哲学既要从古典形态、现代形态走向未来的形态,发展出基于汉语世界的生存经验,又要能展现“世界之中国”和“中国之世界”新经验的汉语哲学,面对世界历史中人类共享的哲学问题,给出“汉语哲学”的一种回答。从名实之辩的角度看,“汉语哲学”与“中国哲学”之名有各自的思想对象,各有胜场,但也有交叉重叠之处。从来没有所谓的“普遍哲学”,但人类有共享的哲学问题。基于“文明论”的视域,对于共享的哲学问题仍然会有不同民族语言的哲学形式。但在真正的世界历史之中,面对人类共享的哲学问题,不同民族语言形式的哲学可以形成具有“重叠共识”的哲学回答。

基于上述讨论,吴根友教授总结了当前哲学界关于汉语哲学论述的三种思路:其一,以西哲为正宗,让哲学说汉语;其二,将汉语哲学与汉语世界的生存经验相结合,统合特殊性与开放性;其三,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揭示汉语的语言形式与哲学的嵌合性。在他看来,大写的哲学一直在说汉语,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出发,从“汉语哲学”三种时态的基本分辨出发,特别关注汉语哲学在当代及未来的历史使命,从而让汉语哲学具有世界性。

随后,吴根友教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视域中的“世界历史”概念及其内涵。通过整理康德《论俗语》《论永久和平论》、黑格尔《历史哲学讲演录》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等文本中关于“世界历史”概念的描述,他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范畴里的“世界历史”概念,是指经由15世纪以来的地理大发现,然后在现代的工商业及其贸易活动的作用下,将世界各主要民族卷入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人类近现代化的历程,也就是我们经常所指称的全球化的过程所形成的人类历史新阶段。

在此基础上,吴根友教授进一步阐明“汉语哲学”及其历史使命。他从常识的角度对汉语哲学进行界定,认为运用汉语言表达的一切哲学思想,都可以称之为汉语哲学;而运用其他语言表达、讨论汉语哲学的问题,则可以视之为汉语哲学的溢出效应。因此,从时态的角度看,汉语哲学可以划分为三种时态,即古代的汉语哲学、现代的汉语哲学和当代暨未来的汉语哲学。他认为,当代暨未来的汉语哲学的历史使命是关注“世界之中国”与“中国之世界”的问题,其思想内容应当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从哲学的功能角度来看,当代汉语哲学的历史使命是构建一种具有综合性功能的哲学。具体来说,其一,需要回应现代西方的现代化而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其二,由于汉语哲学不外在于人类“大写的哲学”这一精神文明的大道,也有着一种为人类未来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奠基的原创性的哲学思考的使命。其三,哲学要讲规律与理想,因而一种好的哲学理论,总是指向未来的。其四,就当代中国的国家意志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也将是长期表现为总结过去与指向未来的两种功能。其五,汉语哲学整体上应当体现“世界历史”中国时刻的时代精神,关乎人类的整体和平与发展,人的自由与有尊严的生存等共同性的问题,并对这些共同性的问题,提出较优的“中国式方案”。

最后,吴根友教授对在“世界历史”的框架下讨论汉语哲学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他认为,汉语哲学作为“世界历史”时代里的一种哲学形式,在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时,能表现出思想的独特性。“世界历史”视域也有助于让汉语哲学具有新的自我反省机制,并让民族的主体性具有更加丰满的历史内容。而重视汉语言的自身特点、文化信息与哲学表达的内在关系与特点,也可以在更加专业性的视野里讨论哲学问题,使作为人文学领域里最具有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与具体、可感、可分析的语言问题结合起来,深化人类对于精神问题的复杂性的认知。

在讲座互动环节中,吴根友教授与在场师生就脑科学与语言哲学的互动、语言的可翻译性、汉语哲学的定义、汉语哲学与其他民族语言文化的关系、如何理解汉语作为一种表达工具的定位以及未来意义的汉语哲学如何处理宗教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WechatIMG1285

最后,李巍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本场讲座为大家理解汉语哲学讨论提供了新的视域与切入点,也即中国的思想、文化、哲学如何在当今时代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世界性问题必须在地方性的论域中得到表达,中国的思想作为一种地方性的哲学,反映的恰恰是对世界性问题的理解。“汉语哲学”这一概念涉及“哲学的汉语表达”与“用汉语表达的哲学”两个层面的问题,前者重视对汉语进行批判性的修正,后者则关涉民族信心与文化情感,而为了避免“汉语哲学”讨论的封闭性,我们需要一种“世界历史”的眼光。(通讯员:刘佳源)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1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