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vents
2025-06-26 14:15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对学术期刊出版生态的深刻变革,2025年6月24日,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编辑沙龙第十期在武汉大学人文社科楼成功举办。本次编辑沙龙以“人工智能时代学术期刊建设的前沿探索与发展策略”为主题,聚焦期刊内容生产、传播模式、评价机制及服务体系的智能化重构。校内外多家学术期刊代表齐聚珞珈山下,共话智能时代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之道。
开幕式由《党内法规研究》副主编祝捷主持,《党内法规研究》主编周叶中和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果分别作开幕致辞。
周叶中教授指出,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学术期刊需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既要主动拥抱技术变革,积极探索AI在提升效率、拓展边界中的潜力;又要坚守学术期刊的核心价值——以人的智慧驾驭技术,以人的价值引领创新,将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相结合,进而在智能化浪潮中既保持学术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又实现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冯果院长表示,编辑沙龙以群体智慧激活期刊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学术支撑。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规范管理、内涵建设、协同发展”为核心,推进了一系列举措,期刊建设取得相应成果。未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将持续支持校内期刊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打造具有武大特色的一流学术期刊集群。
主题发言环节由《党内法规研究》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伍华军主持,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学术期刊发展的结合点展开深入交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曾巍教授从“把关人”概念出发,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新定位。他认为,人工智能将在学术期刊内容筛选与审核中发挥更大作用,未来将形成“人机协同”的紧密把关模式,但学术期刊应坚持主体地位,在把关中发挥引领作用,营造良性学术生态。
《新闻与传播评论》副主编刘金波编审聚焦期刊采编过程中的人机交互与伦理规制问题。他提出,学术期刊应坚持以人为本,用创新应对智能技术挑战,既保证 AI 在学术期刊人机交互中“赋能”,又规制各种AI使用的学术伦理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主任杨红艳编审介绍了数智时代“自然评价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新探索。她指出,“自然评价模式”以学术共同体为核心,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学术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大数据价值,有利于打造多元聚合的学术评价与传播新生态。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思洛教授系统阐述了数智技术在提升期刊质量中的应用路径。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了新研究范式,AI将赋能学术期刊出版全流程,应关注技术应用的合理边界,及时进行风险防治,推动期刊创新发展。
中国知网期刊合作部资源合作经理陈庆雯分享了数智技术助力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案例。她展示了网络首发、增强出版、开放获取等新模式,以及AI学术研究助手、AI编辑助手等新技术在期刊出版中的具体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赵吉副教授结合“政治学人”平台运营经验,提出了社科学术成果传播的创新方案。他强调,尽管传播方式与渠道不断变化,但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如思想的深度、理论的创新、独立的批判精神等始终是其生命力的源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禹文豪教授从技术视角探讨了AI大模型对人文社科研究的赋能效应。他指出,基于知识库与微调技术的大模型本地化部署能满足更专业、更安全、更多模态的科研需求,为人文社科研究注入新动力。
最后,《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强调,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思维与方式,学术期刊应立足自身特色,在人工智能技术洪流中保持定力与创新并举的发展策略,既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期刊质量,又要坚守学术核心理念,推动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编辑沙龙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党内法规研究》编辑部承办。作为校内期刊编辑交流经验、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编辑沙龙已连续举办十期,持续为我校文科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未来,学校将继续推动人文社科期刊深度融合智能化技术,助力学术成果传播与学科建设。
(撰稿:余淑娟 摄影:许丁元 审核:伍华军)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Copyright @ 2021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