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Science Events

社科动态

首 页 > 正文

【社科重大】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明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开题报告会顺利召开

2025-07-01 08:59

2025年6月29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明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开题报告会顺利召开。项目由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项久雨担任首席专家。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发林、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全友,以及子课题负责人代表出席了会议。

专家评议组由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复旦大学刘红凛教授、中山大学林进平教授、南京大学王建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董慧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吴怀友教授、武汉纺织大学肖述剑教授组成。黄蓉生教授任专家组组长。

开题会第一阶段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发林主持,陆伟副校长、张全友书记分别致开幕词。陆伟在致辞中表示,武汉大学根荆楚大地,百余年文脉绵延,在文科建设领域深耕细耘,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全国首批建设的世界“双一流”学科,长期服务国家战略和学术前沿,是全国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他指出项久雨教授长期深耕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美好生活、美好社会、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研究领域取得的系列原创性成果,肯定项久雨教授团队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注入动力,代表学校感谢各位专家,预祝开题报告会圆满成功。张全友在致辞中向项久雨教授对学院作出的贡献表示了感谢,他表示这一课题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还承载着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并代表学院郑重表态,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在人才配备、学术交流、成果推广等方面为项目研究提供全方位保障。

开题会第二阶段由张全友书记主持。首先,项目首席专家项久雨教授围绕课题的选题依据、总体框架、研究内容、学术创新及重难点等方面作了汇报。他指出,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研究工作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学术严谨性认真推进。为此,他提出了“总—分—总”的研究结构:开篇“总”部分聚焦于文明兴衰比较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问题,作为课题的研究和逻辑起点;“分”的部分是研究重点,涵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三个核心维度;结尾“总”部分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向度,是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此外,项久雨教授创新性地从文明价值层面切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对文明传承、文明延续与文明发展的价值意蕴,为全面理解和系统把握本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其后,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副院长杨威教授代表子课题负责人作汇报。他就其所负责的子课题四指出,子课题四作为总课题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遵循子课题一所确立的研究原则、视角与要求,更是对子课题二、三研究结论的深入挖掘,为子课题五的研究提供论点支撑。他认为,子课题四通过系统比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文明形态的本质差异,重点揭示三个关键命题: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突破“现代化=西方化”的单线叙事。其二,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相较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层支撑。

开题会第三阶段由专家组组长黄蓉生教授主持,专家组围绕开题报告展开评议,并提出诸多肯定性观点和建设性意见。陈金龙教授指出,文明比较研究应以中西对话为核心,但需超越二元对立,秉持辩证、客观的跨文明视野:既要深入比较中西文明在现代化路径上的异质性与互补性,更要拓展比较维度,例如以玛雅文明衰亡为例,反思其生态失衡与社会僵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可持续发展、韧性治理的启示;同时聚焦东方文明内部多样性,通过日本、新加坡等东亚现代化案例,揭示传统资源转化与制度创新的多元路径。值得思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品格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影响?与西方有何区别?

复旦大学刘红凛教授认为本课题立足于文化研究范式下的文明兴衰比较,突破了社科范式的单一维度,将中国古代文明纳入核心考察范围,推进了研究的历史纵深,是否可以直接以“文明蒙尘”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复合概念,可以通过“魂脉”“根脉”“人脉”三维重构,而非西方自由主义、理性主义的简化叙事;尤其当政治保守主义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分量时,我们更需警惕二元对立思维。此外,他建议子课题五的研究路径应实现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的转向,既要构建量化分析框架,又要通过数据化、案例化的实证研究,揭示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基因如何转化为具体发展动能,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文明比较研究的旨归。

中山大学林进平教授指出,文明比较研究需以连续性为逻辑主线,既要解释18世纪中国仍与西欧并驾齐驱、却在19世纪骤然衰落的原因,更要追问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共性与特性。同时,要关注关键历史节点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如1921年、1949年、1956年等。此外,可以特别关注“忠实”这种中国人独特情感对于现代化的影响,其是否能够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别于西方理性主义的精神内核。

王建华教授认为子课题设置过于规整平实,可能会导致子课题一、二在文明比较维度上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需要在逻辑上进一步优化。同时,他指出可以将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作为比较基准,整合为三个更具张力的子课题,与原有的子课题结合起来进行阐释。他指出重大选题的研究目的在于让世界能够接受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因此,不能仅限于中西比较视野,应该在多元文化视野下来思考中国式现代化。

董慧教授认为文明比较研究应突破中西二元框架,以全球视野重构比较维度。她建议可以将现实问题深度嵌入到研究过程中,通过结合“全球南方”的重要议题,分析在文明维度对后发国家的借鉴价值。此外,可以重点关注意识形态博弈等议题。

吴怀友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与文明逻辑需要重新锚定,既不能简单回溯至鸦片战争或新民主主义运动,而需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文明自觉的转折点,将1949年主权独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等关键节点纳入"长时段现代化"谱系,构建贯通革命与建设的整体性叙事。他建议可进一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共性进行研究,不能仅限于特殊性与差异性。同时,他认为文明形态比较应上升到一种整体性的高度,提炼原理性的观点。

专家评议组组长、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作评议总结,她充分肯定了研究团队扎实的筹备工作、学校及学院提供的坚实保障、课题论证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以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并针对课题推进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她指出,课题可以从理论高度、框架设计与实际问题上实现进一步突破。首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理论—中国特色的文明实践—全球文明对话”三层理论架构,填补现有文明论述空白。其次,她认为可以增设“人类文明发展总论”作为破题环节,系统梳理文明演进规律,明确比较逻辑,即为何比较、比较什么、为何聚焦五个视角,并以此统领子课题设计,形成“总论—分论—实践”三层体系,避免就文明比较谈文明比较的局限。最后,她指出研究重点在于将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色贯穿全课题,在比较视野中凸显“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独特性,难点在于破解“传统—现代—全球”三重张力下的文明话语建构,亮点在于回归中国式现代化本质,最终成果形成研究专著、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的三位一体架构。

最后,在课题组总结环节,项久雨教授表示课题组将系统梳理专家意见,充分吸收专家建议,在深化理论创新、强化实践导向的基础上,创新成果呈现形式,推动研究成果向学术前沿与决策应用双维度转化,确保高质量达成研究目标。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1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