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Science Events

社科动态

首 页 > 正文

【学术动态】“中国式公共管理现代化与公共服务创新”学术研讨会暨 《公共服务创新手册》(中译本)发布式成功举行

2023-05-04 14:47

2023年4月26日,“中国式公共管理现代化与公共服务创新”学术研讨会暨《公共服务创新手册》(中译本)发布式在武汉成功举行。本次会议共分为新书发布仪式、主旨演讲和专题研讨三大版块,不仅译介全球公共服务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发展,也总结概括新时代中国地方公共服务创新的最新成果。来自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20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围绕“中国式公共管理现代化与公共服务创新”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新书发布仪式

在开幕式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丁煌教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发林,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伟教授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丁煌教授首先对《公共服务创新手册》一书的翻译出版表示祝贺,并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他指出,尽管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公共服务创新的重要性有很清晰的认识,但目前关于公共服务创新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研究还不足。《公共服务创新手册》的翻译与出版正逢其时,对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十分重要,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探讨中国现阶段乃至今后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丁煌教授认为,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在政府职能体系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创新的路径亟待探索。他预祝本次会议在专家们的热烈交流中取得圆满成功。

张发林副院长向与会嘉宾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并向《公共服务创新手册》译著的出版表示衷心祝贺。他认为,尽管《公共服务创新手册》一书由西方经验与案例构成,但对于中国式公共管理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公共服务创新实践都具有借鉴意义。张发林副院长将公共服务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对于“中国之治”的重要意义及建设路径,并对未来学界推出系统性阐述中国公共服务实践与创新的案例经验、话语概念和理论方法的中国版《公共服务创新手册》寄予厚望,希望相关研究团队能够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话语体系。

刘伟院长对各位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也对《公共服务创新手册》中文译本的出版表示祝贺。他强调,由于手册类著作的使用范围广泛,因此往往比不少学术专著的影响更大,该书对于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刘伟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公共管理学与政治学的联系,并指出公共服务的范围内容、提供机制、效率效果等都是政治学和公共管理需要共同探讨的重要议题。他也表示,希望本院公共管理学科及公共服务研究团队能够将《公共服务创新手册》译著的出版作为中国公共服务创新发展的新起点,基于中国的公共服务实践,生产系列学术著作、论文成果等,进一步推进中国公共服务创新研究的发展。

随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竺乾威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原执行副会长高小平研究员与丁煌教授、张发林副院长共同为新书揭幕。

主旨演讲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毅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竺乾威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原执行副会长高小平研究员分别做了主旨演讲。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竺乾威教授做了题为“公共服务创新与政府职能”的主旨演讲。他基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将公共服务创新与政府职能联系在一起,围绕“政府如何培育市场和社会的成长”和“政府在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两个问题展开论述。竺乾威教授认为,政府通常具有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两方面职能,但二者存在一定的竞争张力,进一步培育公共服务市场的关键是要把政府的主导职能由社会管理转向公共服务。同时,在与市场等相关主体合作提供公共服务时,政府将不再扮演主导角色,二者之间应该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相对平等关系。因此,政府应当适时变化角色,在“集中”和“平等”之间寻求平衡。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原执行副会长高小平研究员做了题为“构建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均衡性”的提出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大命题创新,有利于明晰公共服务体系发展阶段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增强制度供给能力与推进治理现代化。在他看来,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包括结构均衡、运行均衡、保障均衡三个维度,由此构建起结构-运行-保障的三维分析框架。高小平研究员指出,应当进一步持续深化改革,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型治理方式,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专题研讨一:公共服务创新的时代使命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杨敏主持了第一阶段的专题研讨,吴晓林、韩志明、苏曦凌、陈世香等四位教授围绕“公共服务创新的时代使命”这一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晓林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基层公共服务创新的内驱机制”。他基于成都市基层治理创新案例解释了基层公共服务持续创新的内部动力机制,创造性地将公共服务的持续创新类比为高速公路上持续行驶的汽车,从“发动机”、“刹车”等内部结构入手,分析汽车“持续行驶”的动力。他指出,应从领导团队的交互强化机制、持续创新的政治保障机制、创新执行的正向反馈机制、地方政府创新的渐进累加机制等四方面对公共服务持续创新的动力进行解读。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韩志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遇见、听见与洞见——以协商民主驱动的公共服务创新为例”。他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协商民主的蓬勃发展为解决公共服务面临的分配不均、供给不足、供需不匹配、服务效能差等困境提供了路径和方向。协商民主与公共服务创新在平行时空的“牵手相爱”,使得多元主体协商共治,实现了平衡多方矛盾冲突的温情叙事。协商与服务的相遇是社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是复杂性治理的重要体现。协商嵌入服务转变了公共服务的单边化,协商民主推动了社会各方公开说理,不同利益和意见得以接受检验与评估,公共服务改革和创新吸纳了协商民主的技术优势。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协商民主与公共服务的结合既有利好,也有弊端,需要辩证地加以看待。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苏曦凌的发言题目是“追求建构与进化的融合:空间生产的理性逻辑”。他指出,在处理自发扩展秩序与人为建构秩序的关系时,存在建构理性主义与进化理性主义的两种理论派别,二者之间充斥着矛盾张力。建构理性主义的空间生产试图在全面理性的指引下,通过整体建构的方式改造空间,实现资源配置和制度变迁。在对建构理性主义的空间生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进化理性主义的空间生产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观点:第一,通过空间“生命体隐喻”,将空间视为由生态、生产、生活等相对区分而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而构成的复杂系统;第二,多元空间行为主体的主观偏好和行为方式具有异质性;第三,空间秩序化演进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社会内部的自组织,而非国家对社会的干预和他组织。苏曦凌教授对上述理论的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他认为,从理论自觉、实践需要、功能互补的逻辑来看,建构与进化的结局是走向融合。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陈世香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生成机制研究:基于16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该研究依托问卷调查和官方数据库中的样本,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将湖北省16个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依据得分划分为创新领先型、积极追赶型、稳步推进型和初始发展型等四种类型。随后,他基于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和战略三角模型构建出“价值目标-组织支持-社会环境”的三维分析框架,用以分析不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性的生成机制。要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就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厘清当前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在整体性视角下探索多重条件的协同组合,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打造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路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互联网、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专题研讨二:公共服务创新的发展趋势

复旦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孙程姣主持了第二阶段的专题研讨,高恩新、庞明礼、冷向明、容志等四位教授就“公共服务创新的发展趋势”这一议题展开研讨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高恩新的发言题目是“平台的‘祛魅’: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中的组织-技术互嵌逻辑”。他首先从技术增效、数据赋能和平台赋权三方面介绍了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逻辑,在此基础上围绕技术能否彻底再造公共权力体系这一问题展开探讨。他认为,技术与组织的互嵌过程可能面临四方面问题:第一,技术难以改变行政权力的结构性分配体系;第二,复杂动态的社会难以完全用数字表达;第三,服务对象追求目标的单一性与政府追求目标的多元性之间存在永恒的矛盾;第四,数字治理过程需要纳入行动者情感因素的考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庞明礼的发言题目是“公共服务创新的溢出效应”。他指出,“创新”意味着向好地改变,公共服务创新蕴含着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可持续性和满意度等五个维度的考量。随后,庞明礼教授以纵向创新、横向创新和斜向创新为例,讲述了公共服务创新的具体情景及其内涵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公共服务创新需要注意的四方面问题:不要为改变而改变,不要为学习而学习,不要为眼前而忽略长远,不要为单一性而忽略多元性。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冷向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区域化党建引领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他从政党建设模式和社区公共服务模式两个角度对区域化党建进行了阐释,着眼于作为组织“网络”的区域化党建,介绍了公共组织网络的特征、模式及管理。在他看来,该模式在取得搭建共建平台、健全共治机制等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困境,应以“一核多元”共治理念代替行政理念、以公共价值引领网络内组织价值等途径完善有领导的网络结构与管理机制,进而实现区域化党建纵深发展。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容志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公共服务的范式变迁”。在系统梳理公共事务管理领域中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两大基本范式的内涵与所受批评的基础上,他指出,新公共治理既是应对21世纪公共政策实施与公共服务提供过程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和碎片化特征的产物,也是对上述特征的回应,因此亟需有效倡导并成功推进公共服务创新。随后,容志教授基于《公共服务创新手册》的内容,对公共服务创新的管理、知识、网络、技术及合作等五个维度展开详细论述,并从立足本土研究、挖掘传统做法等方面对中国公共服务研究发出倡议。

最后,容志教授对整个研讨会和新书发布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在各位专家学者的襄助下这次盛会得以圆满召开,意义重要,成果丰硕。会议不仅正式向中国学界推介了《公共服务创新手册》这本反映全球公共管理发展前沿的理论著作,更共同研讨了中国新时代公共服务创新的时代使命与发展趋势。各位专家围绕中国公共管理创新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议题所展开的讨论,既讲好了公共服务创新的中国故事,也可以视为同国际公共服务研究进行了理论对话和交流。当然,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期望学界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交流,以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助力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会议在热烈、真挚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公共服务创新手册》(中译本)简介

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现代公共治理追求的重要目标。近日,当代英国著名公共管理学领域专家斯蒂芬•P.奥斯本和路易丝•布朗合著的经典著作《公共服务创新手册》经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容志教授翻译后,由复旦大学正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聚焦于现代公共服务系统的优化与变革,剖析公共服务创新的内涵、特点、脉络等基础理论问题,梳理公共服务创新面临的时代挑战,并从管理与领导、知识与循证、技术与制度、合作与网络、组织与政策等多个维度阐述公共服务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总体上看,全书涵盖了现代公共服务创新和改革的各个重要方面,布局合理、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反映了全球公共管理改革前沿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探索,可以说是近年来公共服务创新研究的集大成者。本书适合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者阅读,也适合公共服务部门的实践者阅读,还适合广大对公共服务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1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