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vents
2023-06-15 19:2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怎样才能更好承担起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学术责任?本期学术版刊发几位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的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编 者
时代是思想之母,思想是时代之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瓦特改良蒸汽机打开工业革命的大门,爱迪生发明电灯照亮电气时代,图灵提出用类神经元网络方式构建现代计算机的设想,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在历次科技革命中,科学家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样,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比如,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时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学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产生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形成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思想和观点。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以四大发明为标志,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只是在近代,因错过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加之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经济和教育落后,中国沦为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西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不少人开始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问题。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海洋科学、纳米科学、高能物理、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这些科技前沿领域,我们能否抢占先机?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能源资源短缺、粮食安全……这些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都需要中国学者贡献智慧。同样,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些我国发展中的重大课题都需要中国学者积极作出回答。
回答好重大时代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坚守初心、引领创新,不断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须自觉履行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回应时代挑战。
以学科交叉为抓手探索创新前沿。随着知识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已步入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大科学”时代,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难以实现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复杂问题的解决。很多重大的原创性成果根植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学科交叉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我们要大力推动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研究,探索创新最前沿。以建强基础学科为支撑,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汇聚创新,建立以重大问题为中心的学科交叉汇聚引导机制,完善与学科交叉相适应的科研平台高效联动机制、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发展的良好生态。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促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影响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我们要强化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理顺各种关系、厘清职能边界,构建更加科学、顺畅、高效的体制机制,为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06月12日第09版 本网编辑:相茹)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Copyright @ 2021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