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Events
2024-07-01 20:04
6月27日上午,2024年第1期珞珈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于武汉大学人文社科楼B111智慧空间举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陶军、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副院长定明月、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黄敏学以及来自全校的青年学者40余人参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服务处副处长周可主持。
陶军在开幕致辞中围绕四个关键词表达了对此次跨学科论坛的期待:“青年”——借助跨学科对话激发青年学者的创新能力;“团队”——借助青年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构建开放合作、群体成长的学术生态;“交叉”——借助交叉研究创造新的学术增长点;“数智”——以“数智文科”建设驱动科学研究创新发展。
定明月在致辞中表达了自己对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高度认可和支持,指出科学进步离不开跨学科交叉研究。虽然目前前沿学科交叉研究院的主体是文科学院,但未来还会把合作和交流范围从文科进一步拓展到理工科、医学等学科,期待以后更深更快的交流。
来自武汉大学第七批人文社科青年学术团队的7位青年学者先后做主题发言。“遥感碳治理研究团队”张继宏副教授发言题为“基于遥感信息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效率”,介绍利用城市卫星遥感数据抽取城市空间形态数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城市化建设。该研究以35个中国大陆的城市为研究案例,使用城市卫星遥感数据抽取城市空间形态数据,包括城市平均高度、城市建筑物体积、城市高度标准差、城市道路密度、城市拥挤指数等指标,经过岭回归、随机森林回归,发现城市平均高度、拥挤指数、绿化率对碳减排效率最大,城市平均高度与碳强度、人均碳排放均存在非线性关系,随着高度的增加碳效率将提高,超过某个高度后,碳减排效率将降低。该研究发现为中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新视角和参考建议。
“数字化平台的社会外部性研究团队”李汛副教授做题为“数字化平台的社会外部性评估和治理”主题分享。首先,李汛老师介绍了当前数字化平台的研究现状,包括平台对宏观经济相关变量的影响、平台内部的管理以及平台与平台之间的竞争研究,指出平台的社会外部性评估相对较少。随后,李汛老师围绕这一主题介绍了团队的三项研究成果。第一项研究基于主流因果推断方法和个体微观大数据,发现外卖平台兴起显著降低了性别工资差距,改变了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进而影响居民结婚倾向和离婚倾向。第二项研究发现ofo不仅发挥了健身工具的功能,同时也扮演了社交工具的角色,提高了居民身体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第三项研究使用2300万样本分析发现,Uber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居民的BMI和酒类消费,值得公共健康部门的关注。最后,李汛老师介绍团队下一步的研究议题,并从促进绿色和共享发展的视角总结了数字化平台的社会外部性评估研究的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团队”喻丰教授做题为“人工智能的道德心理学”主题分享,探讨如何让人工智能向善发展、如何让人工智能符合人类价值观和道德体系。喻丰老师围绕该主题介绍了团队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包括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认知链理论、机器人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算法拒绝的三维动机理论、算法歧视引起更少的道德惩罚欲、“萌”对人工智能道德责备的影响、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等。最后,喻丰老师还指出,要对人工智能给予行为脚本和习惯化直觉的道德教育,从而做出更具道德的人工智能。
“政策智能推理研究团队”朱国伟副教授作“数智时代国家治理的‘当下’之困”的主题分享。他以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为视角,认为数智技术是社会工程性的存在,数智时代“当下”时段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特征推动着国家治理的尺度再造。而近代社会从“维新”到“新民”再到“造党”的救亡图存历史展现并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政党中心主义的国家治理分析范式。这要求数智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以“政治工程”思维,形成承续“传统”,立足“当下”,“建设”未来的多元治理尺度。发挥“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政治功能,引领国家奔赴星海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吕普生教授和信息管理学院的龚艺巍教授对上半场四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吕普生教授首先充分肯定了四位青年老师基于各自研究领域对信息时代治理问题的探讨,接着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其中,张继宏老师的研究与中国城市更新的重大战略紧密联系,但需要注意的是,碳排放率可能不是城市规划的主要考量因素;李汛老师的研究关注数字化平台对婚姻市场的影响,但是外卖平台影响婚姻决策需要更严格的因果识别,可以进一步对比使用和未使用数字化平台的两类群体的婚姻决策;喻丰老师的研究引人深思,未来该如何规划和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对社会权利结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朱国伟老师的发言同样引发思考,近几年数字技术的城乡差距减少但依然显著存在,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场景是国家和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
龚艺巍教授对四位老师的发言表示肯定,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中,张继宏老师的研究采用的是截面数据,需要注意跨地域研究中的南北差异(例如供暖)等问题,可以对比同维度城市的截面数据,或是对比不同时间窗口上的差异;李汛老师的研究视角新颖,但是数字平台社会外部性的因果识别比较困难,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数字平台的影响大小;喻丰老师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探索人工智能这一黑盒,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对人工智能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朱国伟老师探讨数智时代的国家治理问题,公共治理是多逻辑并存、互动竞争的场域,可以从多维度分析党的建设在当前数智时代下的发展和机遇。
此次论坛的下半场,“数学信息时代我国文化法学研究团队”蔡武进教授做题为“数字信息时代‘第二个结合’与我国文化法治建设”主题分享。他指出,文化法治是保障和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力量。文化法治以文化领域的权力规制和权利保障为基本使命,以通过法律化、制度化方式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为基本目标,是实现文化领域健康有序治理的基本方式。我国文化法治建设能够为“第二个结合”深入贯彻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为我国文化法治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让我国文化法治建设获取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当前,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引推进我国文化法治建设关键是要以植根传统文化土壤、引领文化价值方向为基点,以立足我国文化法律体系建设需求、促进法治中国建设为关键,以保障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核心,以保障数字信息时代文化权利、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线。
“遥感碳治理研究团队”韩舸副教授做题为“利用卫星遥感保障碳交易数据质量”主题分享。碳交易包括强制减排和自愿减排两个相对独立的交易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碳减排的工具。近年来,减排数据的质量保障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在强制减排领域,生态环境部通报了多家企业在碳核查过程中存在瞒报、漏报现象。建立可靠、透明的碳信用基础数据报告体系是保障碳交易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条件。卫星遥感数据具有天然的公开性和不可篡改性,利用这项手段对碳源汇关键指标开展监测具有天然的透明性。韩舸老师进一步介绍了利用遥感技术对碳排放和碳汇交易中的关键指标进行可信测算的关键方法和应用实例,旨在为提升碳交易数据质量提供新的技术工具。
“数智赋能科技创新治理研究团队”李旭超副教授做题为“数字经济赋能企业创新——基于‘鲍莫尔病’的视角”主题分享。中国已经进入服务经济社会,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6%,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如果服务业的生产率如果不能持续提升,“鲍莫尔成本病”将造成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的结构性下滑。李旭超老师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提升服务业的效率,并缩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效率差距。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经济能够提高服务业的竞争程度、资本密集度和外购技术,在规模经济和R&D投入方面的作用不显著。
信息管理学院的洪亮教授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卢盛峰教授对下半场三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点评。洪亮教授首先表达了对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的高度肯定,接着针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其中,蔡武进老师探讨数字信息时代下的文化法治问题,可以进一步结合数据驱动、技术驱动方法进行分析;韩舸老师介绍了遥感卫星技术在采集碳交易数据方面的应用,但是遥感卫星数据仍然是小数据而不是大数据,可以结合机器学习将小数据泛化到大数据。此外,还可以将遥感技术和人文社科研究话题相结合;李旭超老师探讨了数字赋能企业创新的重要研究话题,可以使用更广泛的数据来支撑研究观点。
卢盛峰教授分享了对三位发言老师研究内容的建议和思考。其中,蔡武进老师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数字信息技术在文化法治建设中的作用;韩舸老师的研究话题非常重要,利用遥感技术保障碳交易数据质量,有助于向国外讲好中国故事。但除了度量数据外,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应用数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政策和碳治理实践;李旭超老师的研究聚焦于整个服务业,可以进一步分析服务业内部不同产品的异质性。
在接下来的提问与讨论环节中,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李汛副教授、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韩舸副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李旭超副教授、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蔡武进教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朱国伟副教授就国际政治环境导致的数据偏见问题、卫星遥感数据与国际政治形势的结合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判定问题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黄敏学教授为此次论坛做总结点评。首先,他高度肯定了举办跨学科论坛的价值,指出7位青年才俊的发言都切中了非常前沿、热点的交叉问题,实现了社会科学不同研究领域的对话与聚焦。同时重点介绍了智慧决策与创新空间的定位、功能和成果。智慧决策与创新空间依托大数据研究院的丰富数据资源和技术条件,融合武汉大学数据智能研究院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致力于赋能研究、孵化技术,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与理工学科的深度融合。这一平台不仅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更成为推动跨学科融合与创新的重要力量,鼓励各位青年老师积极申报国家重大课题,走向社会并和企业进行产研结合。
据悉,珞珈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创办于2006年,旨在通过骨干带动,推动多学科对话交流,凝聚青年人才,发出武大声音。此次论坛为2024年度珞珈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的首期论坛,以“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为主题,由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遥感碳治理研究团队”、“数字化平台的社会外部性研究团队”、“人工智能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团队”、“政策智能推理研究团队”、“数字信息时代我国文化法学研究团队”、“数智赋能科技创新治理研究团队”、“中国经验中的国家理论研究团队”7支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联合承办。旨在通过跨学科交流与碰撞,探讨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研究面临的新议题与新挑战。
(撰稿人:李逸朵,摄影人:崔颖杰、佘潇骏,审稿人:余红伟)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Copyright @ 2021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