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做客珞珈讲坛第352讲暨考古中国系列讲座第三讲,畅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收获。武汉大学副校长吴平为王巍教授颁赠珞珈讲坛纪念牌。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陈飞,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罗运兵,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陶军等出席活动。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共同承办。
王巍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缘起与背景、研究的核心问题与整体课题设置情况。他指出,探源工程突破发现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文明标志“三要素”的桎梏,合理依据中国文明起源的实际情况,归纳出从考古材料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王巍教授按照时间顺序,分地域范围介绍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明确了中华文明演进中的各个相关因素,总结了中华文明的典型特征。他重点介绍了探源工程中的多学科合作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成果,以及探源工程的良好社会效益和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认可。探源工程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多元一体的格局的形成过程,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特质的文明标准,丰富了世界文明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2021年恰逢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王巍教授在讲座后倾情献唱了自己的原创歌曲《百年心语》,致敬中国考古学百年发展历程,赞颂中国考古人百年来对中华文明探索的不懈努力与奋发追求。
据介绍,王巍教授研究领域为夏商周考古和东亚地区古代文明形成与文化交流。曾领队发掘河南偃师商代早期都城宫城、陕西周原宗庙遗址等。主持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包括国家“十·五”到“十三五”国家社科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策划举办“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主编出版《中国考古学》(多卷本)、《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中国考古学百年史》等重要学术著作。
(通讯员:历史学院 朱浩杰 摄影:历史学院 刘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