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Science Events

社科动态

首 页 > 正文

【学术交流】佐藤浩一:典型与对偶之思考

2019-07-12 16:31

2019年6月25日下午7时,应“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讲座教授学术报告团活动之邀请,东海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佐藤浩一在文学院215会议室作了题为《典型与对偶之思考——以“杜甫文不工”为例》的讲座。讲座由历史学院申万里教授主持。

佐藤浩一老师现为东海大学国际教育中心副教授、日本中国学会出版委员、日本杜甫学会理事、日本宋代文学会评议员、早稻田大学中国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唐代文学、日本汉学。

佐藤老师首先指明了中国社会的两种显著的思考倾向,一种为“典型化思考”,另一种为“对偶化思考”。佐藤老师认为,“典型化思考”是一种以对象的形状进行典型化、总括化的思考方式,如讲到圣人,人们常常会联想到尧、舜;讲到暴君,人们常常会联想到桀、纣;讲到书法家,人们常常会联想到王羲之、颜真卿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对汉字的总括以及东、冬、江、先、董、送、屋等韵目对各个韵字的标记也可以视为“典型化”的思考现象。在文学修辞方面,“典型化思考”体现为文学创作中“典故”的运用,被赋予特定含义的词组作为一种典型化的代称用于作品中,从而给作品以丰盈的润色(如“弄玉”代表优美的歌声;“望帝啼鹃”代表“出亡在外”;“巫山”代表“男女幽会”)。佐藤老师在剖析“典型化思考”的同时也引出了另外一种思考倾向——“对偶化思考”,他以儒教“仁”的思想为例,指出中国人在推举“仁”的典型——尧、舜的同时又设定了“仁”的反面典型——桀、纣,这样既使人们对“仁”的概念有实际的感受,又使“仁”的概念更加规范化、明确化,“典型化思考”与“对偶化思考”一并成立。“对偶化思考”在中国古代的评语中有诸多体现,如“环肥燕瘦”、“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种对偶化产生了一种交相辉映的效果和美感。

接着,佐藤老师以“杜甫文不工”为例,梳理了后人评价杜甫文章“不工”的诸多论述,同时也胪列了一些针对“杜甫文不工”的评论,指出对“杜甫文不工”的评述始于秦观,后人的评述大都不是自然发生的原版性质的评论,大部分是建立在前人特别是秦观评述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概念——“祖述”。“祖述”作为一种类型批评,可以追溯到一个源头,这个源头也可被视作一个磁场,该磁场对“祖述”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其影响力,对杜甫的诗歌“无韵者殆不可读”的评述做为祖述一直流传遗传至今。对秦观评述持反对意见的蔡绦与刘克庄等人也是建立在秦观评述的基础之上的。如此秦观评述成为不朽的观点一直被沿用下来,所以出现了一连串基本类似的评述。因而,对杜甫文章“不工”评述的现象与其说是个人的批评还不如说是沿用前人见解的一种“类型批评”现象。当然,正如前所述,“典型化思考”成立时,“对偶化思考”也一并成立。“秦少游言,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诗冠古今,而无韵者殆不可读。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韵者辄不工。”将杜甫的诗文与曾子的诗文对立起来,实际上反映出“典型化思考”及“对偶化思考”在中国社会是同心圆似的存在,彼此并不互相矛盾。杜甫的文章在这种同心圆的关系当中,才有了这种“不工”的要素。佐藤老师还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在武大拍摄的一张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的照片,并以此作为讲座的结尾。


本次讲座系“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讲座教授学术报告团活动系列讲座的第十八场。该活动由武汉大学人事部、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武汉大学“古代中国的族群、文化、文学与图像”跨学科团队承办,以“回归历史语境,探寻传统文学的文学传统;参与学术对话,探讨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因应新技术新媒体,探寻新文科发展路径”为宗旨,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来武汉大学举办专题讲座。跨学科团队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尚永亮教授,陈文新教授出任顾问,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吴光正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余来明教授、历史学院申万里教授、文学院鲁小俊教授组成执行团队。

(图:廖玥文:郭一)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1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