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Science Events

社科动态

首 页 > 正文

【学术交流】波士顿大学慕容杰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2017-10-13 09:58

2017年9月28日,美国波士顿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慕容杰教授来到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带来了一场题为“让古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西方的中国青铜器研究”的报告,本场报告由张昌平教授担任主持,并由博士生陈晖担任翻译,徐少华教授、余西云教授、李英华教授等校内外数十名师生聆听了这次报告。

慕容杰教授的报告分五个章节,为我们详细梳理了西方社会收藏、研究中国青铜器的几个阶段,对西方学者研究中国青铜器的一些代表著作和观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对青铜器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十八世纪中西方贸易深化,西方社会逐渐接触并热爱中国艺术、直至主动收集并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代表——商周青铜器。在此过程中,西方社会建立了一些以中国文化艺术为专题的博物馆,中国人也积极的参与西方社会的展览会,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这些博物馆和展览一方面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但另一方面却也使得中国在世界领域内形成一种传统的、缺少变化的守旧形象。

随着收藏品的增加和学术力量的发展,西方学者逐渐开始了对中国青铜器的研究,这其中有初步的研究,如彼得·佩林·汤姆斯对《博古图》进行的翻译和梳理;弗朗茨·黑格尔对西南地区铜鼓的分期研究。也有深入对青铜器的装饰和形制进行的研究,如高本汉对商周青铜器阶段的划分,以及对装饰因素组合的分析;罗越从装饰风格阶段性变化提出的“罗越五型”,及其对铸造工艺的探索。

不同学科的学者参与进来,青铜器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卡尔贝克的研究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独特的范铸技术产生了认识;鲁道夫·P·霍梅尔对中国传统工艺进行详细的记录,呼吁从日常的工艺中对一个社会和文化进行认识;罗瑟福·约翰·盖滕斯在哈佛用科技化手段分析其铸造工艺;西利尔·斯坦利·史密斯提出了探寻物质-艺术-社会之间的联系,呼吁研究要“不拘于文本,回归到实物,与古人对话,去认识古代的社会”。

在报告的最后,慕容杰教授对冶金考古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他认为,冶金考古的发展对于青铜器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能扩宽我们的视野,从更加宽广的领域去认识青铜器,并由青铜器对古代社会产生更好的认识。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湖滨人文社科楼二楼

电话:027-87882011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1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